海尔共享空调进驻上海理工大学
共享空调标准优化用户体验
据悉,海尔空调牵头发布的共享空调标准——基于物联网的共享空气系统总体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共享空调等空气设备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过程。标准规范了共享空调用户侧、平台侧、设备侧、网络侧等四部分的功能、性能和信息安全要求。
租房时代的到来,让共享家电迎来全新风口。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6000万人需要共享空调服务;但与之相对的是,共享空调市场始终缺乏有序的标准体系,以促使行业向着体系化发展。在用户端,空调质量的参差不齐影响其日常体验;在企业端,运营、资金、信用等服务资源的缺乏,让共享空调品牌难以迅速响应用户需求;而在服务端,线下排队签约手续过于繁琐,市场开拓效率不尽人意。
面对行业痛点,共享空调等空气设备通过校园、公寓等多场景切入,全流程线上操作,做到服务状态全程监控,保障用户随时随地使用空调。与此同时,其通过业务线上化和可视化设备管理,实现租赁商多使用场景高效运营,提升用户需求响应速度,也让用户获取实时物联服务。事实上,共享空调标准的发布,即是让共享空调行业更具秩序,一方面能够提升用户的空气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市场开拓更加有效化。
资源方共建平台实现生态收入
与此同时,海尔共享空调也全面升级了共享家电生态联盟,将学生、高校、运营商、资金方、信用机构等多方资源汇聚到海享汇生态平台上。可以认为,生态联盟的升级,即是海尔共享空调对于资源渠道实现共享共赢的全新探索,目前,海尔海享汇共享家电生态联盟已经覆盖全国200余所高校、300多家资源方、10万+进驻场所。
多方资源的汇聚,其实是海尔共享空调在共享模式构建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平台赋能,海尔共享空调跳出了家电行业传统的“先有产品,后有订单”的思维,而是让用户需求与订单走到生产全流程的前沿位置。
具体而言,海尔共享空调通过海享租平台与高校、运营商等资源对接,其在合作前期便能首先获取高校对于产品的需求,继而根据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同时,在不同高校场景下,各学校间的产品需求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制造端依据差异化需求,进行模块定制,最终实现的则是一种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尔共享空调在构建开放生态圈的同时,也让其收入从传统“硬件收入”演化为“生态收入”。以其平台上资金方与运营商的合作为例,海尔共享空调通过海享租平台为运营商带来了资金与增信服务;同时又为资金方打通了用户渠道,并提供资产监管、资金监管等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与资金方将为共享空调的服务职能买单,这就使得以“服务”为核心的生态价值成为平台的主要营收模式,而不再是以“低价”为核心的价格战成为主流。
场景迭代打造用户终身价值
场景的迭代同样是海尔共享空调的差异化优势。海尔家用空调生态圈总经理冯泽磊表示,平台赋能之下,共享空调利用新的资源将有能力开辟更多的市场。除了校园,共享空调模式也可以向公寓、板房、家庭等多个场景复制。
事实上,这种场景的复制迭代,也是体现了海尔共享空调打造“终身用户”的追求。在最初精准定位大学生社群后,共享空调也以一种动态的思维跟随学生们成长。从学生走向日益独立的社会人,共享空调服务的用户场景也从学校转移至公寓最终到家庭。冯泽磊表示,学生的身份会改变,生活场景也会改变,那么共享空调的平台服务业会随他们改变。“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资源方,应该是集中力量一起为用户、为学校、为公寓方、家庭用户提供更极致、更好的方案。不同的场景下我们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此迭代,最终带给用户极致体验。”
在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也日渐强调打造终身用户的体验价值。而共享空调通过多方共建平台与场景迭代,也致力于描绘出自己的终身用户画像,并为之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空气解决方案。可以认为,海尔共享空调不仅是在探索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模式,亦是在实现物联网时代中用户的终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