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李兴浩:用速度战胜规模
发布时间:2015-05-27 09:30

见到李兴浩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身上毫不掩饰的霸气,张扬的黄色花纹衬衫,没说几句,就能听到他洪亮的笑声。李兴浩叫自己“土八路”,但是他很喜欢谈文化。

他甚至觉得文化才是志高的核心竞争力。

在跟媒体打交道的时候,李兴浩经常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

——“度过了初期的危机之后,志高什么时候站稳了脚跟?”

他却反问道,“志高站稳脚跟了吗?”

——“为了实现‘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的使命,志高还需要迈出几个坎?”

他的答案是,“志高只需要过一个坎,就是如何让两万人变成一个人。”

即便是在记者问到他平时喜欢做什么运动的时候,他都不会顺着你的思路给你想要的回答。他说“心态运动、脑袋运动”。

他说话语速很快,脸上的喜怒变化仿佛也在一瞬间。前一秒还津津乐道于志高的企业文化,后一秒谈到格力、美的这些竞争对手的时候,李兴浩就语调升高、情绪激动起来。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过了五年才知道胜不胜嘛!”

说完,他一边大笑,一边说一句“吹牛的”,你看不清他到底是狂妄多一点,还是谦虚多一点。

在以往的采访中,李兴浩总是不厌其烦地向记者拿出志高领先行业的各种证据,中标世博会指挥中心空调工程、数量领先的一级能效、行业三分之一的价钱……

和寓意“志向高远”的公司名一样,李兴浩从来不怯于说出那个“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调”的目标,也经常把“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挂在嘴边,即便是在1990年代志高还未成气候的时候。

现在,带领志高迈入20周岁的李兴浩已经从志高空调的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将日常经营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团队。

不过,别忘了他说过的那句话,“创始人只有跳楼,就没有跳槽。”

保留了志高集团董事长和志高控股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职务的李兴浩,只是把工作内容从管事变成了“坐在直升机”上管人。退居幕后的日子,在他眼里更像是他的“第二春”。连续几十年,90%的日子都在零点后休息的李兴浩,依然马不停蹄地赚着各行各业的钱,装修、酒楼、媒体、医疗……

当然有兴趣,因为我是一个做事业的人

志高空调新总裁黄兴科用“不成功不罢休”来形容他眼里拥有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的李兴浩。

坦率中透着狂妄的李兴浩坦言,就算你们不相信志高将来会超过格力“也无所谓,反正我在坚持”。李兴浩从卖冰棍卖布头卖五金开酒楼一路走来,“坚持”是他40多年“长工”生涯最主要的关键词。

关于李兴浩,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些绝处逢生东山再起的传奇故事。

1994年,李兴浩刚刚与台湾合伙人成立志高空调,空调制造业突然就结束了暴利时代。刚出生的志高空调遭遇了四面楚歌——大规模的价格战、无品牌、无资金。在均价5000元的空调市场里靠着亏本价2980元从价格战中活下来的志高,见证了南海几十家空调厂的陨落。然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志高紧接着又经历了被骗1000多万元货,合伙人突然撤资,公司团队被撬走,公司资金被法院冻结等连续地震。那时候,发不出工资的李兴浩,站在法院里,情急之下还威胁说不解冻账户就把法院的窗户都砸烂。

当时,志高的总工程师雷江杭冲着李兴浩的信用留下了。李兴浩也一直坚信,是他在行业里的信誉最终挽救了志高。他在清远召开供应商大会,没钱到连会议费用都支付不了。但是他竟然让供应商赞助了数十万元的会议费,还成功向下游的经销商借了钱。

这是一段让李兴浩自豪的经历。而一路走来坚持的动力,他说都是为了生存。他曾经谈及生活在底层的年少往事,坦言挨过穷的自己对财富的追求要比一般人强。面对财富,他总是很有行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出现在他眼前的赚钱机会。开酒楼的时候发现修空调比开酒楼赚钱,便立刻注册空调维修中心,并迅速发展成当地最大的空调维修中心。在空调市场几乎由格力、春兰、华宝、科龙等巨头垄断的时代,台湾老板一问他有无兴趣合资做空调,李兴浩立马就答应下来,“当然有兴趣,因为我是一个做事业的人。”

时至今日,李兴浩几乎把佛山里水镇建成了自己的王国。宾馆、酒楼、诊所,四处都渗透着志高的痕迹。如今的他,已经可以说出这样的成功感悟,“贪小便宜不能做企业家,贪大就可以,这是梦想。”

最合适的人是最好的

2011年以来,空调业进入低温运行的冷年。2011年志高控股亏损1.44亿元,创下历年之最。而在财富中文版发布的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志高控股以亏损1.1亿元名列500强中亏损榜单的43名。

李兴浩应对空调业寒冬的最大动作,就是把志高空调的日常运营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团队。所有人都在好奇地打量着李兴浩选择的接班人——“75后”新总裁黄兴科、主管技术的新董事长郑祖义。这时候,空调业前三巨头格力、美的、海尔还在60岁的董明珠、47岁的方洪波和65岁的张瑞敏手里掌控着。

和第一代创始人李兴浩相比,黄兴科是中山大学的EMBA,郑祖义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基因。在50岁的李兴浩眼里,退居幕后的理由就是“他们比我更专业”。

他曾经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宣扬过他的用人哲学——“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是李兴浩用人最核心的考量,找接班人就找对公司最适合最有用的,而不是非得家人、亲人、儿子。

李兴浩有自己的算盘,他把这种非主流的用人思路总结为选“连长”而不选“军长”。大经销商虽然实力强,却瞧不起志高,李兴浩说他没时间对他们点头哈腰。相反,连长却都是在一线搏杀的拼命三郎。当然,更简单直接的理由是,店大意味着品牌多,志高只能作为陪衬,而店小就只能摆下志高的产品,这对于品牌力量还稍弱的志高来说,是最好的平台。

对于选定的人,李兴浩懂得放权。他舍得给经销商大手笔铺货,也曾将最高一次可刷10万元的信用卡副卡送给常有接待任务的部门主管,随便刷,不用请示。这种看起来自由奔放的管理方法,李兴浩一直引以为傲,他自信地认为,这是“心理的征服”和“无形的控制”。

做企业是跑马拉松

行业第四的排名并没有给李兴浩更多的安全感。他说,在竞争激烈的空调行业,志高到现在都没有站稳脚跟。就像任正非眼里“华为的冬天”和张瑞敏的“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在李兴浩看来,在“吨位”上与前三几乎不在一个量级的志高,永远都有危险,永远在求生存。

另一面的李兴浩又是那样傲气地坚信志高必定会超越格力,真正“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调”。他把经营企业比喻成跑马拉松,拼的是耐力、意志和合适的策略。从2000年前的整机制造商到如今打通了产业链,在黄兴科眼里,这是志高没有“小富即安”的证据。

1998年,志高开始两条腿走路,实施海外战略。志高对外宣称的数据是,海外战略让它在空调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保持了出口销量增长50%以上的业绩,这被认为是真正将志高送上行业第四宝座的关键因素。2009年,李兴浩不顾劝阻,在金融危机还未消退的时候坚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黄兴科说,“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平时不明显,而一旦企业面临抉择、转型的时候,这种决定企业生死的精神就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善于应对市场变化是他对李兴浩这些重要决策的评价。而李兴浩自己的总结句是——“用速度战胜规模”。以最快的速度自建配套厂,不到两年就建起26个配套厂。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不到一年就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并迅速铺开市场。这种野蛮生长的商业态度跟他的个性一样,奔放而迅速。

有趣的是,媒体上还流传着一个未曾具名的市场营销专家的看法:如果市场是一池水,各个企业都在里面舀水,但志高这个瓢却是漏瓢,怎么办?绝大多数企业的办法是坐下来将漏洞补好,再去舀水;然而志高的选择却是快速舀水,如果漏掉一半,至少还舀到了一半。

不过李兴浩才不管什么漏不漏瓢,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的速度。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不快速舀水,等到把瓢补好了,水早就被比人舀干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