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服务于民生的市场经济。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们的消费水平远远达不到应有的需求,尤其在服务消费上面严重滞后。而印度经济则主要由消费者驱动--世界银行(WorldBank)的数据表明,在印度,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超过70%,而中国还不到50%。所以,印度不太可能遭受如今困扰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的后遗症。而且,印度的年轻人口也不像中国那么快老龄化:印度低于15岁的人口数量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只有五分之一。里昂证券(CLSA)估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起已开始下降。印度的劳动人口比例仍在上升,到2030年应该超过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产业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远远超过70%。形成了人们消费驱动为主的新型社会形态。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革新力量颠覆了几千年农耕社会和两百多年的工业化社会形态,进入到一个人类崭新的服务化社会。可以这样认为: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是简单的和确定的;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则是一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而进入到人群与人群不断交互的服务社会阶段,社会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都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观念,寻求全新的行动方案。因此,只有了解了我们的社会特征,才能对未来做出科学预测,才能在各个方面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不管是个人的人生设计和未来目标定位,还是国家的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历史定位,都需要从所处时代的实际出发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服务产业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就存在的一类经济活动形态。只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之下,由于技术能力、生产工具和实现手段不同,其表现形式各有差异。因为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经验和智慧的交易活动,主要由消费资本驱动。服务在低下、落后生产力的社会阶段--农业社会--主要表现为家务活动、小生意买卖、修锅镪剪刀、理发修脚、唱小曲、玩杂耍等等。在消费严重压抑的社会阶段,服务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调节品,可有可无,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效率很低,很难扩大再生产。物质生产效率低下,消费极度贫乏,导致服务经营者的劳动仅能维持个体温饱,服务不成其为促进国民经济繁荣的产业。中国在两千多年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甚至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基本仍属于落后的农耕社会。服务几乎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物质生产的激情,促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迅速进入物质基础逐步丰富起来的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多来,中国人民正在摆脱“温饱困境”,进入中等富裕国家的行列,人均GDP超过5414美元,意味着中国正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逐步以消费资本为主要驱动力的国民经济新阶段--服务化社会。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正在为适应这样的变革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初具规模。而西部的广大地区仍然在为实现工业化艰苦奋斗。从农业一跃到服务业,从工业转型到服务业,飞速跨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各行各业中,被人们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还没有弄清自己所在位置的本质,就被拉到更高的经济发展高度难以应对现实是目前政府官员、企业人士以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常态。因此,如何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尤其是理解和认清工业化社会和服务化社会的差别,对于中国怎样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态,顺利渡过“中等陷阱”危机,跨入世界富裕社会行列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愿意就分析工业化社会和服务化社会的差别起始,导出新型服务化社会的特点,以便澄请思想,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工业化和服务化社会的差别
人类从英国人瓦特1776年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社会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目前正在经历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这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社会形态的话题。什么是后工业化时代?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到底是一个独立的服务社会,还是工业社会的延续?众说纷纭。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创造的名词。很显然,他并不认为现在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是指工业化后的社会形态,是以信息为中心,以知识经济为支柱的社会。它有以下特点:
(1)由制造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
(2)专业技术人员取代企业主而居社会的主导地位;
(3)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在未来方向上,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重视对技术进行鉴定;
(5)在制定决策上,依靠新的“智能技术”
综上所述,当今正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应该是引起社会形态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化手段正在天翻地覆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是形式上的外在变化,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效率和行为方式。如果说工业化的主要生产力特征是采用蒸汽机、内燃机动力,以及后来的电力为主要工具和手段,其实质是改变并替代以人类体力和畜力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么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服务化手段改变并逐步替代人的脑力劳动,即知识劳动,这就是服务化社会的重要标志。服务化社会必定是服务型社会,因为不同于工业化社会以物质化生产为主要目的及特征,服务化社会则仅是将物质作为载体,以人类精神感受为主要满意度的服务产业为目标。服务化社会的独立形态是:
(1)以信息通信技术改变并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为标志;
(2)满足人的精神和生理、心理需求为最终目的;
(3)信息、知识、经验和智慧资源高度集约化;
(3)人类互动所致的知识创新是社会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4)个体需求的满足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5)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和谐共处。
处于工业化社会和服务化社会交界的人类应该看清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理解信息通信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做出大胆和果断的预判,拥抱和迎接新的社会形态。
组织化VS.集约化
服务化社会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通信技术资源的高度集约化。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由于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组织化,服务化社会的组织形式已经完全突破工业化社会的模式,跨越国界、行业、企业,走向全球,通到个人。工业化社会起始于工业生产的高度分工,以及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的配置,以国家、行业划分为主的工厂、企业、作坊的经济组织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由于工业生产规模大,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以国家、行业为单位的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和完善。还因为原材料的物质资源以及劳动力的资源都是国家或地域所有,为了制造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但是其组织形式还是局限于国界和行业界之内。
服务化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来自于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资源来自于电子的计算、存储和传输。这些电子数字资源的产生需要单一的电能资源为基础,半导体器械为构件,其网络搭建、区域配置、触角分布和市场均衡则需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全球化的配置,形成集约化服务模式--信息技术资源池和通用性软件包组合而成按需所取的服务平台。这些信息技术高度集约化的模式,集成度高、综合性强、成本低、安全性好。再加上其传播源自于电磁波的泛在性,不受时间、空间的任何制约,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可以不受国家、行业甚至物质资源的约束,进行传播和互动。也就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将个人或任意组合群体的知识、需求、信息等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存储并且发布到同样具有基本信息通信手段的任何一个时空之中,被另一些人类所加工、传输并利用。同时,以信息和数据形式组成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也因为互动、传播、甚至创造的方式变化,在全球化的网络上被集约化管理、传播和存储,比如谷歌和百度。这样的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组织化国家、行业、企业所进行的,最终以产品物质交付为目的经济活动,而是全球化、全人类的分散且集成的、基于信息形式的交互活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的交易。
产品化VS.虚拟化
服务化社会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二是知识经济的虚拟化。如果说工业化是以物质为基础,那么服务化就是以人类精神和心理的感受为基本目的。工业社会一切以产品为导向,物质生产出不同形式的有形产品满足人类生活功能性的需要,无论是吃、穿、行、住等等。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温、饱等生理需求。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类需要更高级的要求,仅仅一般、简单形式的功能需求已经不能再令人们满意。精神愉悦、轻松方便、简单易行都是人类追求的感受而成为服务的目标。因此,服务无论是需求的产生,服务产品和流程的形成,还是服务最后的交付都体现在人类思想意识,社会习惯以及感受知觉虚拟空间的无形世界之中。比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软件服务、电信服务以及政府服务,都是在人类的知识领域、健康领域、人文领域、技术领域、沟通领域以及社会管理领域,人群与人群之间信息和数据的互动交换之中实现双方价值共创的过程。尽管人类从事服务经济活动已逾几千年,但是服务的实质并没有被真正的认识和知晓,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服务具有不同于工业的无形性,动态性和不可知性,即服务虚拟化,表现出服务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
中心化VS.碎片化
服务化社会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三是服务的碎片化。正是因为服务是满足人个体的精神追求、思想意识和文化习惯,服务需求具有先天的个性化,或碎片化倾向。也只有在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知识、经验和智慧能够理想化地畅通无阻互联互通。任何企业、行业和国家的个体,无论是表达服务需求,还是执行服务产品和流程的生产和形成,还是为另一群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才成为可能。,今天,人类正处在一个从工业化社会向服务化社会转型的时期,展望服务社会的形成,可以看到信息数据的高度自由流通和充分交互,知识价值显得日益重要;经验更加容易积累、交互和增长;随着信息互联互通前所未有地、极大地驱动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人类社会的创造力极大地激发。即将过去的工业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严重不足,信息和数据及其承载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处于隔绝、分割的状态,工业组织层级森严的官僚赖于生存的“中心化”的组织模式也就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它必将为一种能够容纳组织成员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组织模式所取代。这种组织就是一种互动合作制的组织。最为重要的是,这种组织不再把中心-边缘结构作为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反而是中心-边缘结构遭到消解。服务社会化的组织就是这样一种形状,它不是官僚制的,而是合作制的,它在组织上是个性化的、碎片化的;在结构上是适应信息通信技术的网络式;在利益上则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