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推进产业低碳化 增强产业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5-05-11 10:15
 北有武夷新区,南有延平新城。作为南平发展的两个核心增长极之一,延平新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产城互动、产业先行”理念,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创业之城”。随着延平新城产业开发集结号的吹响,一批低碳绿色大项目集聚新城产业平台,发展势头强劲。5日,记者走进延平新城,体验新城生态发展模式,感受新城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这里是太阳电缆新厂区,也是目前福建省电线电缆行业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钢结构厂房,新增设备86台套,搬迁设备232台套,其中86台套新上生产线已投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增产能100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该项目从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到建成投产,只用了近一年时间,创造了新城开发的‘太阳速度’。紧邻太阳电缆城一侧的是正在建设的‘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专业园’。”延平新城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博士张嘉明介绍说。
 
产业支撑城市的繁荣。延平新城立足省级开发区南平工业园区厚实的产业基础,抢抓高铁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综合配套,大力度推进产业平台开发,为南平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张嘉明说,延平新城始终牢牢把握绿色发展主题,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环保准入条件,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采用清洁能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延平新城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示范项目属于传统产业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是我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带动性项目。通过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平台,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综合配套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鼓励企业退城入园,将原本布局分散的各种产业向园区集聚整合,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主动策划生成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目前,园区重点打造的机电装备园和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园两个专业园,已累计投入开发资金2.63亿元,开发平台3000亩。位于机电装备园的太阳电缆通过设备升级改造降低能耗,采用循环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专业园”项目将原本分散的竹木加工、活性炭和白炭黑产业整合在一起,利用竹木加工企业“三剩物”生产活性炭,生产活性炭产生的余热供给白炭黑生产,生产白炭黑产生的余热又可以供给竹木加工企业用于烘干,既有效降低企业耗能成本,又完善园区产业链配套。园区未来可以通过能源中心,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提供清洁能源。通过打造绿色产业平台,整合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市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在延平新城的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14年以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深化产业梳理,在产业数量上做减法,在产业质量和发展内涵上做加法,主动把原来的20多个产业调整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竹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5+3”绿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成立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年实施产业低碳化项目104个,总投资398.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9.87亿元,全面完成南平水泥、新拓华、利树集团等5家公司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4家企业节能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获692万元省级财政奖励资金扶持;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3项,竣工投产项目26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经初步统计,项目实施后将实现年节能82798吨标煤以上,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能耗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比2013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3.2∶43.5∶33.3调整为22∶44.1∶33.9,产业结构转型效果渐显。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1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为12.6%,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