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要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积极稳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实现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在抓好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全省年减少粪污排放量2000多万吨。
清洁生产,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
国家对农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纳入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
抓执行、抓落实。2009年,我省启动了“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把畜禽清洁生产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介绍,各地重点围绕粪污处理设施、栏舍标准化改造、防疫消毒设施等建设,全省已有70个县(市、区)落实了禁养区、可养区、限养区区域划定。
推进畜禽清洁生产成为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主战场。在江西五丰畜牧有限公司示范点,记者看到,通过改用节水型碗式饮水装置和免冲洗的漏缝地板,示范点的日用水量由原来的200吨减少为50吨,日产生污水量由原来的170吨减少为30吨。目前,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了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省畜牧兽医局在新建县建立了2个养殖污水治理示范点,引进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探索并改进工艺流程,使处理后的排出水清澈、无味,水质指标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整合项目,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改造步伐
近年来,我省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投入财政资金6.5亿元,对1531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全省投入6.2亿元,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600余个,4300多家养殖场进行了粪污处理和标准化改造,并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重点用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4.5亿元,用于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等相关建设,全省形成了多元投资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良好局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要靠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来解决。在江西绿环牧业、江西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建猪场,记者看到,这几家企业通过安装畜禽排泄物处理等设施设备,提高了养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减少了污染。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全省建立了无污染健康养猪试点、蛋鸭笼养试点、南方自然养猪试验基地、“牛—沼—菜”循环经济模式试验基地、家庭猪场适度规模养殖,成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探索现代生态养殖的新途径。
我省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实施了1418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17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同时,利用国家“菜篮子”产品扶持项目资金4775万元,支持了124个畜产品生产基地。部省市级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08家,全省扶持了2307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改造,推动了全省生猪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质的转变,是一种化学反应,是事物机体结构的变化、能量的释放。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中,各地多管齐下,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利用为纽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机制。各地大力推广大型养殖场,重点推广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在散养密集地区,重点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模式。目前,全省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
污染减排的逻辑理顺了,推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各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总结并推广了达标排放模式、综合利用模式、生物发酵床模式等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和发酵床养殖等有效模式。上高、东乡、万年等县,通过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统一收集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省畜牧部门在总结粪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10家典型企业,提炼总结其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汇编成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