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穿着工装开奔驰
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只雄鹰正在展翅翱翔。
此时此刻,李兴浩正驾着一辆奔驰车陪同记者飞驰在诺大的志高空调新科技工业园内,流动的风景里盛满了热火朝天的施工画面,李兴浩说,5年之后,这里将成为全球连片面积最大的制冷基地。
坐在驾驶位的李兴浩身材显得有些瘦小,一身普通的志高工作服让人很难将其与2002、2003年两度登上《福布斯》排行榜、2004年胡润慈善榜第21位的中国百富之一连在一起。
《中国货币》企业家峰会上,李兴浩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同台演讲,广东、河南、江浙等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纷纷邀请李兴浩讲授成功经验,日本三菱总经理甚至愿意花10万人民币请李兴浩为他们的员工解读志高的“二十一条”理念……不管你信不信,事实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身影里隐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正在形成一股无形力量,影响着许多青年学子以及成千上万的商海弄潮儿。
李兴浩语录
财富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美誉度,其次是人脉,第三才是金钱。
志高能够崛起,关键因素是信用,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只要我打一张白条,在广东范围内买200至800多万材料都没有问题,其实,现在来看,信用就是一种资本。
正因为我是一个捱过穷的人,所以我对财富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绝对不会“为富不仁”或者“仗势欺人”,我从不把财富当作冰冷的东西,我要用财富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A.贫寒少年:母亲是第一本厚实的书
1954年9月,李兴浩诞生在南海里水镇丰冈村一个半工半农家庭。出生时家里可谓一贫如洗。父亲长期在广西梧州苍梧某供销社工作,工资不高,每月寄回家的钱也就是10元,母亲在家务农,还要照顾这众多的兄弟姐妹。李兴浩有时候显得特别懂事,小脊背晒得油黑也要在地里去帮妈妈一把。
母亲对李兴浩爱得很深,因此对李兴浩很严格。母亲认定,一个人穷不要紧,这不丢脸,她把名誉视同生命,无论如何不准孩子做辱没家风的事。李家的孩子于是极其清苦。衣衫照例是旧的、补的、过时的,这对于男孩子来说,还没有什么,可是,看到邻家的孩子,吃起又香又甜的零食来,这不能不是一种几乎难以扼制的诱惑了,幼小的孩子们看别人吃东西时流露的羡慕眼色,站着不走的状态,深深刺痛着母亲的心。为了战胜这种诱惑,母亲痛苦而坚决地规定:别人吃东西的时候,要走开,不准看。
母亲是人生第一个老师。孩提时代,父母的态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母亲用她的全部生命、鲜血、力量,无私地塑造着自己的儿子。它是一本厚实的书,足以让儿子受益一生。
家境虽然贫寒,但开明的母亲还是设法让子女读书。青少年时,李兴浩先后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读高一时,因家庭再也无力支付学费而被迫辍学。虽然,在后来的创业生涯中,李兴浩从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先后获得中央党校政法98级本科毕业文凭及香港工商管理MBA,但这都是后来努力的结果。
B.初涉商海:一堆废品作本钱
离开学校后,李兴浩曾卖过冰棍、卖过小菜,一切都是为了摆脱贫困。在国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之后,他认识了一个澳门收购废品的老板———薛国新。一次,他得知薛老板有一堆废品要急于出手,就从邻居借了300元钱将其全部买下,分类之后,再去推销,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也就是这堆废品,成了他起家的本钱。后进入生产队的磨光厂参加劳动,其间,先后担任过质检员、副厂长等职。
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之风吹动着珠江两岸,李兴浩再也坐不住了,骨子里躁动着是那股与生俱来的不安分血液,他要到大潮中接受洗礼。李兴浩萌生自己办厂的念头。一天,当他目光盯着抹机器用的普通撕纱时,他灵机一动,偌大的广州那么多工厂,工厂又有那么多机器。抹机器需要多少撕纱啊,我为何不办间撕纱厂呢?于是就成立了第一间所谓的工厂———丰一布碎厂。
从此,李兴浩以“勤奋”二字激励自己,骑单车几乎跑遍了广州各间大小工厂,推销他的撕纱。李兴浩是厂长也是工人,是采购员也是推销员,常常是早晨一直忙到深夜。汗水流出去了,效益流回来了。
接着他又办起了服装厂、手套厂……
在送撕纱去仓库时,机灵的李兴浩又发现收到的撕纱仅“靠边站”,而大量的五金工具占了仓库主要地方,这说明做五金生意比撕纱更来劲。灵感一来的李兴浩又开了间五金商店。以后他又开过酒楼、电脑公司、劳保商店、五金厂和制冷设备维修中心。
开制冷设备维修厂也是源于一种感慨。李兴浩开酒楼时,发现每月维修空调机费用达上千元。
“原来维修空调获利不菲呢!”灵感一动的他又决定开办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其间,他发现,许多国产空调的质量明显不如进口过来的产品,日产空调在市场上炙手可热,质量这东西你不服不行,爱国主义是不能拿来做空调用的。李兴浩那股不肯服输的犟劲又上来了,不相信中国人就造不出过硬的空调来。精彩的故事就顺着这种思维继续。
就这样,1993年10月18日,与一台商各投资600万的志高空调电器厂在南海诞生了。
C.两度危机:诚信作舟渡难关
就在李兴浩决定全身心投入空调制造业时,他却遭遇了自己创业史上两次最为严重的危机。1994年,志高空调正式投产之时,就遭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调大战。
对于当时的行业格局,多年后李兴浩依旧坦称并不了然。只是不服输的个性和空调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主导消费产品的前景,诱发了他的创业激情,当即决定将胜利电脑实业发展公司关闭(在佛山),从而专心做空调。
这时李兴浩做了一个当时让他的同事不能理解的决定,他决心推出中国最便宜的分体式空调,定价2980元。他打出广告,说志高要大量销售自己的空调。然后他向其他厂家压低空调部件的采购价。依靠更低的价格和重组产业链条,李兴浩勉强渡过了“空调大战”的危机。但第二次危机却从企业内部的巨大分裂中袭来。
由于空调价格战的影响,1994年,志高空调只卖出几千台,在1995年也只有1万多台的销量,企业没有赚到什么钱。台湾的合资厂商没有信心继续投资,1995年底决意撤资。企业分裂,志高空调遭受了巨大损失。资金几乎全部被抽走,中层干部流失严重。
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李兴浩多年积累下来的信用起了作用。空调制造是个要求流动资金极为庞大的产业,利润小而成本高。一台空调成本3000元,1万台就是3000万元,于是该行业对款项往来支付的信用度要求极为苛严。
身无分文的李兴浩,却依靠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口皆碑的诚信,赢得了所有供应商的支持。他们纷纷先行供货,李兴浩只需开具3个月后支付的远期支票即可,(其中顺德顺威麦老总特别表态:给志高送的货一年之后才收款,并在他们公司董事会上表态说,李总那里收不到款由他私人负责,)到后来李的远期支票可以转给别的供应商,甚至李开出的一两百万元白条可在供应商手中当钱用。
李兴浩诚信如此,配件自然源源而来。“这不就等于有资金了吗?而且我可以在3个月账期内把钱利用起来再发展。”在记者面前,李兴浩表现出强烈的自豪:“对于销售商,他们同样愿意先把款划给我。不是有个说法吗?最能干的人是没有做出来已经就卖出去。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东山再起。”
D.志存高远:21条作保障
理顺了外部关系,李兴浩马不停蹄地进行企业内部建设。他把新老员工召集起来,宣布“对志高空调提建议有奖”,具体而言是,用什么样的理念、方法指导生产经营,才能把志高发展起来?有人提:“加强工作的创造性,工作中应该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李兴浩听了,说好!记下来。有人提:“工作要有计划性,改变不理想的时间观念(懒、拖),以经营的眼光看待每一天的工作(特别是管理部门)。”李听了,又说好!记下来。半个月里员工们提了近百条建议,李兴浩听得满脸堆笑,最后由他整理成“21条理念”并确定为“志高基本法”,然后自己加上一条总括:“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员工们一听,心领神会,鼓掌认同。
就这样,李兴浩在非常时期大事小事一手抓,用21条理念的思维方法去要求工作,逐渐将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了起来。这时,销售进入旺季,市场传来好消息,志高空调在主攻的北京、天津市场,以性价比为竞争武器,销量有望突破2万台。1997年底,最终实现全国销量过6万台,志高空调终于走出生存困境。
经历两度危机的李兴浩在抗争着走出绝路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智也前所未有的成熟起来了,并学会了在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到生存空间。从1997年始,企业真正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销量连年以翻番速度递增,并于1998年开始涉足海外市场,2001年10月获得自营出口权,2003年3月,志高在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会场空调招标中一举中标2万台空调的订单,到2003年底,志高销售网络已扩展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月出口额高达1000万美金,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2003年全球销量达到180万台,跻身于空调行业前五强。2004年提前三个月实现全年出口目标,全年保底销售可实现230万台,向前三强发出了强有力挑战。
2002年5月,志高以其绝对诚信、发展速度和资产良性引起了国际企业巨头的关注。营业额高达850亿美元的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主动要求与志高合作,联合生产“现代空调”,志高拥有国际国内经销权。随后,韩国三星、LG、美国惠而普、约克、通用,欧洲电信闻风而来,志高由此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E.民企标兵:创业激情最动人
志高现已发展成为以空调、空调配件生产为主导,涉及家电、信息、电子、化工、建筑、物流、医药、生物工程、移动电视等多个领域,并正在申报创办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南华银行,其控股企业达50余家,年产值达几十亿元、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