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9月16日报道,欧盟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的科学家16日说,南极上空每年都会出现臭氧洞,今年其面积已经比整个南极洲的面积还要大。全文摘编如下:
每年在南半球的春季、即8月至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都会减少并形成空洞。哥白尼大气监测局说,南极臭氧洞面积通常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达到最大。
在过去一周“显著”变大后,臭氧洞目前的面积已经超过1979年以来该季节同期75%的臭氧洞,比整个南极洲的面积还要大。
哥白尼大气监测局负责人文森特-亨利·珀什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年臭氧洞在春季刚开始时的发展速度符合预期。”
声明说:“现在我们的预测显示,今年臭氧洞的面积已经比往年更大了。”
该机构的资料显示,去年臭氧洞在9月出现时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后来成为“有数据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臭氧洞之一”。
距地表9到22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辐射。
南半球的臭氧洞通常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例如,氯和溴等化学物质进入平流层,在南极洲冬季发生催化反应。
臭氧洞与南极极地涡旋有关,后者是一个绕地球旋转的冷空气环流。到了春末,平流层的温度开始升高,臭氧耗竭速度减缓,极地涡旋减弱并最终破裂,臭氧水平通常在12月恢复正常。
哥白尼大气监测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说,极地涡旋造成的空气隔离状态随之终结。极地涡旋形成于南极冬季,会为氯和溴等化学物质破坏臭氧层提供条件。
哥白尼大气监测局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卫星观测来监测臭氧层。尽管臭氧层出现了恢复的迹象,但该机构说,要到本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才能完全恢复。这是因为,减少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的使用,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987年多国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首次提出对氯氟烃实施监管。美国环境保护局说,这类产品预计到2030年将被杜绝使用。
上月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没有禁止使用氯氟烃,那么全球温度可能再上升2.5摄氏度,并导致臭氧层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