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问题好像解决了,但是如何住的更好,与环境和谐相处?人类如何能不断繁衍生息?所以建筑内部环境、内部能耗运转的优化也要求提上发展日程。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动城市建筑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在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到2015年年底,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预计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建筑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前景广阔。而建筑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三边”:政策、技术、标准携手,紧密联合,共同推进其发展。
绿色化政策是方向
从《“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伊始,针对新建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就已成为我国建筑智能化、绿色化的重点工作,也给这项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2013年,住建部下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重申《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主要包括: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等,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将经历“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个五年,并将实现三个转变——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转变,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建筑的转变,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另据国家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今后,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种种迹象表明,推动绿色建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标准化工作是基础
2015年1月1日,已经执行8年的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在申报绿建评级的门槛提高,也将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则,为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本环境,也给我国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工作推进打了一剂强心剂。
在新版《绿色建筑标准评价》正式实施大半年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目前也已进入报批阶段,有望年内实施。而在北京、重庆等地,有关绿色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当中,意在从竣工阶段管控绿色建筑设计的落实。
“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有关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都在不断完善中,未来的标准管理体系将覆盖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障绿色建筑效益的实现。”作为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编单位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曾宇表示,未来的绿色建筑发展将更加注重实效性、多元化和融合性。
智能化技术是动力
随着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IT技术、以太网逐渐进入建筑,为建筑绿色化、智能化提供动力,将建筑带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绿色建筑相较普通建筑而言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不但对照明、空调等系统的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会用到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未来智能楼宇的发展有两大趋势,集成与融合。以集成为例,即多个子系统在单独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实现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例如,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智能网络来检测和控制电子照明系统,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数据自动产生某些参数去调节空调。与此同时,暖通、空调、照明等也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平台,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性。这也是目前近万家建筑智能化企业从技术、产品上创新的目标。
物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建筑集成平台成为可能,网络系统使得建筑物真正实现智能化。
结语
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逐渐向规模化和深水区发展,既有建筑的“绿化”蓝海已经显现。对此,我们应抓牢“三边”,先让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形成稳定的局面,然后“三边”合力,助推行业积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