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将于2013年3月28日在京召开。大会前夕,能源世界——中国建筑节能网编辑独家采访了与会嘉宾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秘书长谭洪卫。
我国绿色建筑事业起步晚,但近年步伐大,发展快,已经形成很大的态势。今后在推进绿色建筑事业上,科学的政策设计和导向是关键,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是保障,绿色技术和节能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动力,可以期待的是中共十八大后提出的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政府作风整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型等为真正推进绿色建筑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制化建设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能源世界编辑:您一直致力于在绿色校园的建设、节能监管等工作的推进,在过去的一年里,您认为中国绿色校园呈现了哪些发展特点?
谭洪卫:去年是高校节约型校园继续扩大示范的一年,也是节约型校园示范开始向绿色校园转型升级的一年。
绿色校园理念正在逐渐落地校园,在校园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和标识等方面有显著发展,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相关政策、法规、指南积极出台,学校高层、校园师生的对绿色事业的意识和关注度不断提高。
在节约型校园扩大示范方面,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是重点抓手,在建设力度、覆盖程度上都有所增强。但在平台建设质量上、有效运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机制保障上,部分校园绿色事业发展、基础平台建设上存在过度依赖国家财政资助、在可持续发展自有资金、能力建设及体制保障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第二.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过分依托外包工程承建单位,参与建设及运营的积极主动性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
第三、平台数据维护力量不足,数据共享不足,大多数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尚未发挥对日程管理业务及能源定额管理的应有作用。
以上三点是制约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及绿色校园发展的瓶颈,是重要而且基础的问题。 突破这些瓶颈需要我们的政策落脚到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上,制度要落实到基层部门、指标要纳入政绩考核。要摈弃过去“重启动建设、轻效益考核”,“重示范点展示轻实效运用”等浮夸之风。
值得欣慰的是有一批节约型校园示范校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锐意进取,由这些院校发起组成的“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为我国绿色校园发展贡献着才智、树立了榜样,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期待他们将是我国绿色校园事业的领军力量,并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好声音。
能源世界编辑:2003年3月,同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节约型校园;2010年5月,同济大学又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导向大学理念。同济大学可以说在推进绿色校园事业中起到领头作用。当初提倡可持续发展大学理念的初衷吗?近年,同济大学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谭洪卫:同济大学提出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治学理念,是基于近年来同济大学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基础上的深入思考和升级发展。旨在发扬并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创新学校运营管理模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最初是2003年同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当时迎接同济百年校庆,校领导高瞻远瞩将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新建建筑建设等一系列校园工程建设放到了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升环保节能意识,落实节能行动,创出了“科技、管理、教育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形成了一批节能环保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项目和学生自主参与的校园氛围。
2007年同济大学校园列入国家节约型校园示范校园。之后,同济大学在校园节能环保方面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在相关部委领导下,2008-2009年牵头编制了我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的一系列技术导则等纲领性文件。2010年自主开发的校园节能监管平台通过国家验收;2012年受邀出席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与世界其他高等教育、绿色校园组织共同发表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宣言;同年获得全球评出的“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受到国内外热点关注。近年来,同济大学从当初的节约型校园示范已经向“全校聚焦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绿色大学创建”方向发展,提出了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积极开设了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系列课程;实施了校园能源消费定额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了校园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积极组织和和支持大学生参与节能环保竞赛等。特别是自2010-2012年,同济大学学生团队连续三届入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并获得佳绩。同济大学在2011年倡议发起成立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为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成果,为搭建绿色校园交流合作平台做出卓越贡献。
能源世界编辑:同济大学将全校园建成“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并2012年6月在ISCN大会上,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说明同济大学的可持续校园模式被国际所认可,您认为同济的这种模式有哪些有代表性的特色?这种可持续模式今后是否还有升级提高的空间?
谭洪卫:同济大学可续校园发展模式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亮点是有机结合了相关学科专业优势、校园需求和国家需求,自主开发并成功运用了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并以此贯穿校园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学生绿色教育体验、节能环保科研、地域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将校园打造成活生生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为培养绿色人才、为创新和普及节能科技、为科学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支撑。这不仅与国际可持续发展联盟的绿色校园发展目标完全一致,且具有中国的绿色校园特色。
同济大学的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为后续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基础和贡献。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科研素材,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启发和发展机遇。
这些都已经在我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启蒙和示范作用。然而,随着向绿色校园的转型和技术 进步,技术上尚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升级的地方,运用上还有许多需要创新的地方,管理上还有进一步需要落实和保障的地方。总之,这些示范模式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最重要最具体的是能力建设的机制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节能环保效益可持续增长问题。
能源世界编辑:在我采访的很多事务所设计师中,反映人才匮乏,呼吁绿色人才培养储备的呼声很高,2011年 9月开始,同济大学先后开设了关于低碳能源、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等课程。近3年过去了,这些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哪些改变?对就业,及助推绿色产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谭洪卫:同济大学开设了一系列跨学科绿色人才培养课程,已经开始显示出成效。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相关科研方向开始积极交叉,促动了学校课程改革和科研合作。许多学生就业方向与节能环保的关联度加大,在企业新设立的节能环保事业部门迅速找到位置。最近,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大学生创新企业。
我指导的学生非常踊跃的跨学科组团参加各类节能科技竞赛,一些有志的博士生最近创立了节能服务企业并迅速开拓了市场,这些将为推动我国绿色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能源世界编辑:您曾经提到节约型校园在切入点、参与度、多部门统筹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作为甲方、设计方、政府部门甚至是媒体应该怎么去支持这个链条?现在这个瓶颈状况是否有改变?
谭洪卫:目前这些瓶颈问题虽有所改善,但还远不够。主要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之风、浮夸之风、扭曲的政绩观的潜意识影响。中共十八大后这些风气都会受到批判和是正,但同时也更需要长效机制和制度来确保可持续发展。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是校园设施,但绿色校园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会涉及教学、科研、宣传、院系、部门等多部门多领域,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都需要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建立正确的政绩、业绩考核机制和定量化管理制度建设让各部门都关联其中,而不仅是后勤、基建处等保障部门的事。绿色校园建设参与度的提高也并非只是靠传统手法上的动员号召和形式上的宣传,而是需要创新学科手法,提供技术手段,落实制度实施。例如实施“能源消费定额管理制度”、创新“碳排放交易平台”、强化“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建筑能效标识”等,而这些的支撑基础是建立全面科学的运行监管平台,建立年度能源环境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围绕这样的目标导向和技术路径,我们的社会各方可各尽其能。设计方需要在项目设计上为其提供完整科学的技术解决方案,校园规划、绿色建筑设计上需要以能源资源总量控制、能效指标优化、能源洁净利用为导向,注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优选使用技术;厂商应该根据校园需求开发和提供适用的产品系统和服务;政府可据此出台激励政策。
对于高校,目前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校园中这些绿色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完成后普遍存在缺乏后续运行管理能力(编制、预算和专业人才)的现象。且大都难以靠自身解决。因此,校园迫切需要专业的节能服务、需要企业、行业的服务创新,为其提供专业的托管服务,确保这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校园设施量大面大广,节能减排不能仅依赖节能产品、设计,更重要的运营管理,需要创新和扶持新型节能服务模式。
媒体的关注点和政府的政策着眼点都应该多关注节能运行效益的量化评价问题而非只看技术标签和看得见的所谓示范点。媒体要勇于探索绿色建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关注和实际运行效益、关注绿色建筑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问题,共同助力消除绿色建筑事业中的浮夸、虚假之风。
当然,对于校园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科学的顶层设计。因为校园是一个小社会,设计部门多,需要有效的统筹协调,以前可能是一个主管校长、一个部门,现在可能涉及多位主管领导和多部门,从绿色校园到可持续发展大学,只能是“一把手工程”。同济大学提出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的理念和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纲,全面统筹教学、科研、校园建设运营、社会服务等,应该说是科学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路径,全面实施会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绿色校园、绿色大学,我们拭目以待期。
能源世界编辑:从节约型校园到可持续发展校园,未来我们的绿色校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谭洪卫:我认为绿色校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绿色理念和技术贯穿融合在校园设施建设中(绿色科技应用);体现在校园运营管理中(绿色运营管理);绿色人文气息充满校园(绿色校园文化);可持续培育绿色人才(绿色育人);能为社会提供绿色服务(绿色服务)。
能源世界编辑:现阶段咱们绿建中心有什么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吗?未来有什么计划?
谭洪卫:我们中心的科研主要是围绕1)绿色校园的支撑技术研究与服务,2)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关键技术研究与服务而展开。既要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也要支撑社会重大发展需求。
最近的科研主要有几个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镇的能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项目主要有“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与评价”、“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集成研究”、“区域能源需求与规划研究”、“建筑节能监管系统与节能改造技术”、“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预测评价技术”等。另外,中心以产学研形式为社会提供“建筑节能改造及专业运管服务”、“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等。
未来我们研究中心的发展计划是着力打造一支跨学科的创新科研团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可持续社会发展需求,在低碳城镇化和绿色建筑领域形成科技高地和产学研联合的平台,形成创新科研成果并推动新型绿色服务产业。
能源世界编辑:绿色建筑大会举办至今已经第十个年头了,您是怎么看中国绿色建筑事业在过去的十年的发展成果的?
谭洪卫:我国绿色建筑事业起步晚,但近年步伐大,发展快,已经形成很大的态势。但也有些担心,观其现状其发展模式粗放,虚假浮夸风仍较为普遍,任务指标数值泡沫化、不乏骗取资助补贴虚报项目、示范作秀炒作政绩等怪相仍然占有一定市场。推进绿色建筑进程中也出现“偏重设计标识而轻运行标识”的倾向,过多堆砌技术及产品而对运行效果的科学监测及量化考核不足等等。制约了绿色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在推进绿色建筑事业上,科学的政策设计和导向是关键,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是保障,绿色技术和节能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动力,可以期待的是中共十八大后提出的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政府作风整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型等为真正推进绿色建筑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制化建设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面临的挑战会很艰巨、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不懈,科学发展。
最后谭洪卫期望“能源世界——中国建筑节能网”今后创新服务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开拓进取,为绿色建筑事业提供独特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推荐阅读
- 江森自控连续第七年...
- (中国上海,2018年7月27日)近日,第十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在北京举行。在期间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中,
- 发稿时间:
- 德图testo 440全新上...
- Testo 440新品发布会-广州站今夏,德图仪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地分别召开了德图环境部年度新品testo 440双联通用
- 发稿时间:
- 德图助力知名新风厂...
-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所以很多人会选购一些让空气变得清新的产品。这样的需求也
- 发稿时间:
-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
-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文件中能地热 [2018] 002号关于举办四季春2018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暨第五届地源热
- 发稿时间:
- 设计生命建筑 展示真...
- 2018年6月14日,正当仲夏,稻花飘香、桃李及肩的季节,第十六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学生组预选赛颁奖典礼在中机国际工程设计
- 发稿时间:
- 客厅是选择柜式空调...
- 很多人都知道客厅的空调一般是选择柜式空调,那挂式空调可不可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1、挂式空调挂式空调使用
- 发稿时间:
- 海尔发布新品自清洁...
- 海尔联合苏宁发布自清洁空调新品海尔联合苏宁易购发布了温湿双控的自清洁空调新品净铂自清洁空调。据悉,净铂自清洁空调搭载最新
- 发稿时间:
- 2018年中国供热展面...
- 中国绿色暖通市场商机勃勃,在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驱动下,ISH ChinaCIHE 2018 2018中国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浴及舒适家居系统展
- 发稿时间: